需求不断加大冷链持续升温,冷链市场亟须“补课”
发布时间:2019-01-22 浏览量:
在中国传统的饮食观念是吃市场所有的,吃当地所有的,但是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反季节、异地食品需求量逐渐增加,在这种情况下,食品冷链对食品品质与安全的作用愈加突出。对于食品冷链这个词汇概念很多人都很陌生,殊不知它与我们的食品安全息息相关。
根据“中国农业生鲜电商发展论坛”上了解,目前全国4000家生鲜电商只有1%实现了盈利,绝大多数处于亏损和持平状态。
根据有关资料预计,在2012年到2025年需求将从2.0亿吨增长到4.5亿吨,年复合增长18.8%,其中2012~2015年增速30.8%,2015~2025年增速15.4%。
“这种消费需求的急剧放大,导致整个生鲜电商的投资者一窝蜂地涌进来。”李志起说。
事实上,越来越多巨头及资本进入生鲜行业,前景一片向好。有业内人士预测,在“互联网+”的政策背景下,农业被互联网改造的潜力巨大,这可能就是下一个风口的猪。
然而,尽管生鲜电商发展已有多年,但统计数据显示,全国4000多家生鲜电商企业中,只有1%实现了盈利,7%巨亏,88%略亏,4%持平。
“主要是缺少全程冷链物流,就目前国内情况,全程冷链的比例很低。”长期从事冷链研究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国家蔬菜工程技术中心教授级工程师刘升说,缺乏标准也是一个原因。作为电商,提供的产品是否与消费者挑选的产品一样,决定了经营行为的品牌价值。
刘升举例说,北京超市这方面做得并不理想。比如欧尚、家乐福、沃尔玛等,在国外的品质与在国内的品质比较,是不一样的,“那完全是两个价格和质量。”
据了解,现在北京的价格已经追平了美国、欧洲,“但品质相差很远,主要原因是没有全程冷链。”刘升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记者在海淀区的几个大型超市里也看到,半斤菜心就要10元左右,价格是菜市场的一倍以上。
“从整个生鲜食品的商业模式来看,有其先天性的制约因素。”李志起解释道,源头对产品品质的控制增加了很多成本,包括可追溯办法的应用、硬件设施的投入等,直接提高了企业的采购成本,降低了其毛利水平。
此外,从物流成本考虑,尤其冷链物流,李志起认为,目前这方面还处在“补课”的阶段,再加上地域广阔、城市分散等独特的国情,无论是长途物流还是城市内的物流,成本都比较高,包括高速公路的收费、冷链的结合不是很完善,“只有多个企业的多个链条结合才能完成从田间到餐桌这样一个过程。”
“前一公里”不容忽视
近20年来,中国的食品冷链不断发展,以一些食品加工行业的龙头企业为先导,已经不同程度地建立了以自身产品为核心的食品冷链体系,包括速冻食品行业、肉食品加工企业、冰淇淋和奶制品企业及大型快餐连锁企业,还有一些食品类外贸出口企业。
据统计,中国平均食物年产值约为3000亿美元,超过20%的食物由于没有很好地冷藏,在运输过程中浪费掉了。仅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损失率就达25%至30%,每年有总值约92.5亿美元的农产品在运输中损失掉。在发达国家,果蔬损失率一般控制在5%以下。
业内也有统计显示,无论是自营配送还是第三方配送,目前我国生鲜电商的损耗率大约在10%以上,有些甚至达到30%,而线下实体生鲜超市损耗率一般控制在5%以内。“实际损耗可能更大。”浙江一家冷链食品企业的负责人对记者说,全国有机生鲜食品2013年产值为800亿元,销售额只有250亿元,大部分产品损耗掉了。